首页 >> 最新文章

从赤脚种田到用上无人机员工一名种粮大户的40年濮阳

时间:2022/08/10 19:16:58 编辑:

【照片故事】:从划船缴公粮到飞机治虫

改革开放40年,百姓的感受最直观,尤其是这里的农民。

左图为1985年8月,农民向余新粮站缴公粮,一艘艘水泥船排成长队。

右图为2018年9月22日,余新镇金星村田头水稻无人植保机喷洒农药,如今水稻生产全过程都可以用农机代替人工。

【故事讲述人】:嘉兴市绿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强根

照片中操作无人机喷洒农药的,是陈强根的女婿,今年50岁的陈强根如今承包种植的晚稻有7000多亩,农机服务面积5000多亩。如此大面积的粮食生产、社会化服务、粮食营销,常年只雇佣七八个技术人员,这在过去根本无法想象。

陈强根记得很清楚,过去种田全靠人工,小时候每到“双抢”季,学校放假,在外打工的都赶回家一起抢收、抢种,从清早4时干到晚上10时,不仅脏,手脚持续长时间浸泡在泥水里,都烂了,那时吃的也多是腌菜类食物。

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中央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,包田到组。每人除一年必须交一定数量的工分,多劳多得。陈强根印象深刻,从那时起,农民种的粮食除了交公粮外,剩下余粮归自己所有。农民开始吃饱饭,有余钱花。

“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做泥水工,‘双抢’再开开拖拉机。”赶上改革开放的浪潮,随着1982年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后,原“生产小队”转制为“村民小组”。陈强根所在“生产小队”转制时,他以200元的“天价”,买下了小队里仅有的一台手扶拖拉机。

“那时卖掉一头猪就可以造房子。”陈强根说,靠着这台二手拖拉机,他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。当时一到“双抢”拖拉机就忙不停,凭票购买的柴油都是各家自备,拖拉机上门翻耕每亩收3元钱,“双抢”一个月就有利润100元。

打工、种粮两不误,陈强根在村民小组里样样走在了前头。1994年买了第一辆摩托车,1996年家里第一个装上了电话、空调,1997年又花了2万多元购买了人生第一部手机、更新了摩托车,2005年花12.6万元购买了第一辆三菱牌的商务车……如今陈强根一家共有5辆汽车,人手一辆轿车之外,还有一辆商务用车,另有烘干机、插秧机、无人植保飞机、粮食装载机、收割机等55台农用机械。

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南湖区每户居民。2007年,南湖区农民还沉浸在全年人均纯收入破万元的喜悦中,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0191元。之后第六年的2013年,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,达到20091元,比上一年同期增长10.2%。2017年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达到30395元。

2004年全国实行粮食直补,2006年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,随后购置各类农机也有相应的政策补助……陈强根重新扛起锄头,2008年重新承包土地开始种粮,从50多亩起步发展到如今7000多亩,从翻地、播种到收割、烘干,粮食生产全程实现农业机械化,1人一天原先插秧0.3亩,现在机械插秧80亩;1人一天原先喷雾机打药8亩,现在无人植保机350亩……穿皮鞋也能种田,现在的陈强根每年收入有300多万元。他感慨道:“以前种田拼体力,现在种田也要靠脑力。”

“钱袋子”鼓起来,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也在改革开放40年中实现巨大提升。以2016年12月31日为标准点的南湖区第三次农业普查公报数据显示,全区34393户农户平均每百户拥有小汽车71.6辆,摩托车、电动车190辆,淋浴热水器100.9台,空调212.6台,电冰箱110.1台,彩色电视机211.1台,电脑84.4台,手机293.5部。

记者手记:

从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破万元,到2017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万元……改革开放40年来,南湖区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变革,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,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。陈强根只是南湖区百姓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一个缩影。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,革命红船起航地的南湖区,正以奔跑者的姿势,在奋斗中书写发展新篇章。

圆织机

VOC测定仪

佛山钢结构

风管生产3线

厦门不干胶

相关资讯